粤府〔2002〕33号
转发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扶持贫困华侨农场经济发展工作的决议的通知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贫困华侨 农场经济发展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并作出了相应的《决议》。现转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执行。 世界杯投注 二○○二年五月十三日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扶持贫困华侨农场经济发展工作的决议 (2002年1月25日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省人民政 府关于扶持贫困华侨农场经济发展议案(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第57、104、 130号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会议原则上同意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该议案经过省人民政府几年来的组织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华侨农场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贫困华侨农场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归难侨 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的问题较多,解决的难度较大,目前 尚未完成议案提出的任务,议案办理方案提出的一些措施尚未得到落实,贫困华 侨农场还没有实现脱贫的目标。因此,同意将议案办理期限延长至2003年。 省人民政府应继续加强对扶持贫困华侨农场经济发展工作的领导,加大扶持 的力度,认真落实议案办理情况报告提出的各项措施。贫困华侨农场所在的市 (县)人民政府应切实加强对华侨农场的领导,理顺管理体制,促进华侨农场经 济发展,实现贫困华侨农场在2003年脱贫的目标。贫困华侨农场所在的市 (县)人大常委会应加强监督检查,督促本级人民政府做好扶持贫困华侨农场经 济发展的工作,完成议案提出的任务。 关于扶持贫困华侨农场经济发展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 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提出的《关于扶持贫困华侨农场经济发展的议案》 (第57、104、130号),省政府于1998年开始实施。3年来,在省 委的正确领导和各级人大的支持监督下,经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贫困华侨农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归难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0年底,省 政府派出检查组到韶关、清远、梅州、湛江、揭阳等市及所属华侨农场进行检查。 省政府认为,已基本完成议案提出的任务,但鉴于目前贫困华侨农场仍然存在较 大的困难和问题,建议将议案延长至2003年,以实现贫困华侨农场脱贫目标。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过去三年实施议案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积极推进华侨农场体制特别是领导体制改革。 近几年来,我省抓紧了对华侨农场的体制改革工作,至2000年,全省 23个华侨农场已全部设立经济管理区或镇一级建制。其中,有13个场设立华 侨管理区或经济区,9个场设立镇级政权建制,1个场设立街道办事处。华侨农 场通过进行领导体制改革,已初步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地方政府重视扶持贫困华侨农场经济发展。 贫困华侨农场所在地政府能把华侨农场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并 加强对华侨农场的领导,扶持农场经济发展,减轻社会性负担。一是给予核定财 政包干基数或税收适当返还的政策。部分设区(镇)的华侨农场的财税体制等关 系逐步理顺。湛江市对奋勇华侨农场核定五年内每年200万元经费支出基数。 清远市对英红华侨农场实行“核定收支,超收分成,短收扣减支出基数”的财政 管理体制,从2000年起每年核拨行政、教育、卫生人员支出基数233万元。 梅州市对蕉岭华侨农场实行税收先征后退,1999年度返还农场235万元。 二是逐步把贫困华侨农场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规划。鹤山市政府积极扶 持合成华侨农场的电力建设,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改造该场的供电设施,投 入近1000万元修通农场接驳该市主干道的公路。2000年下半年全省扶贫 开发“两大会战”中,部分贫困华侨农场的公路建设纳入了所在市、县的“村村 通公路”计划。 (三)省各有关部门加强对贫困华侨农场各项事业的扶持。 1998年4月至5月,省侨办会同省教育、卫生、社保、国土、电力等部 门分别联合发文,就加强华侨农场的教育管理、医院“一无三配套”建设、土地 管理、用电行业管理工作和解决贫困华侨农场职工养老保险问题作出具体规定。 省财政厅、省计委等部门除争取中央下达华侨农场的专项资金外,每年都在省级 预算内安排资金扶持贫困华侨农场发展“造血型”项目和改善基础设施。省教育 部门在1994年至1997年共安排给华侨农场“普九”补助、教师岗位津贴、 教师住房补贴等资金438万元。部分贫困华侨农场学校列入省“改薄”资金扶 持计划,安排了“改薄”资金90万元。1998年-2001年共下达教师岗 位津贴和改造薄弱学校经费240万元,比前4年增加了150万元。省卫生部 门在1997年和1998年先后共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扶持15个贫困 华侨农场医院“一无三配套”建设;地方政府和卫生部门也先后安排配套资金 160多万元,农场自筹资金420多万元投入到“一无三配套”建设。省交通 部门下达1998年贫困华侨农场公路建设计划24.2公里,共安排资金399.3 万元,扶持大南山等7个贫困华侨农场场部连接国(省、县)道的公路建设。省 财政和水利部门对华侨农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也给予大力的扶持,1999年和 2000年每年均安排给华侨农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资金500万元。 (四)大部分贫困华侨农场职工养老保险纳入或初步纳入地方社会统筹。 1998年12月,省财政一次性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帮助贫 困华侨农场职工养老保险纳入地方统筹的启动资金。目前,全省15个贫困华侨 农场中,除了阳江市的岗美华侨农场外,已有14个场的养老保险通过多种形式 纳入或初步低标准纳入地方统筹。参保的形式有三种,一是保险缴费和养老金发 放按“分档次、定比例”的办法纳入地方统筹,以这种形式参保的有广州市的花 都、梅州市的蕉岭、湛江市的奋勇、韶关市的消雪岭、江门市的海宴、合成、大 槐7个场;二是农场设立社保机构,自收自支,收支缺口由省的补助款分3至5 年补贴,市财政、社保也给予一定的补贴,以这种形式参保的有汕尾市的陆丰、 揭阳市的大南山、普宁3个场;三是清远市所属的4个华侨农场参加市的社保统 筹,但市社保局只承担发放基础养老金和20%的过渡性养老金,80%的过渡 性养老金需农场承担。 (五)扶持贫困华侨农场特困户发展生产。 我省贫困华侨农场1997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绝对贫困户有6910 户。1998年9月,省财政按扶持特困县绝对贫困户的补助标准(每户补助 1000元),一次性安排下拨贫困华侨农场特困户扶贫补助款691万元,专 项用于扶持特困户发展生产,摆脱贫困。各贫困华侨农场也成立了扶贫工作机构, 落实发展项目,将扶持特困户的责任落实到每个干部,使扶贫工作取得一定的成 效,约70%的贫困户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收入,其中1470户(占21%)人 均年收入超过1000元。 (六)多数贫困华侨农场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归难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贫困华侨农场积极推进内部改革, 走农村改革发展的道路,逐步改革和完善经营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 三高”农业,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使农场经济总体上有较大发展,归难侨收 入逐步提高。2000年15个贫困华侨农场的社会总产值为13.1亿元 (1990年不变价),比1996年的5.2亿元增长了152%,年平均增 长27%;人均收入2151元,比1996年的1587元增长35%。 二、华侨农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华侨农场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这除了华侨农场自身存 在的观念僵化、机制不灵、活力不足等问题外,主要的问题有: (一)华侨农场领导体制改革后,仍未能完全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由于 部分华侨农场设区建镇后事权划分不规范,财税关系未能从根本上理顺,农场的 教育、卫生、公安未能纳入当地计划,造成了华侨农场的财权与事权不相适应, 华侨农场的社会性、政策性负担仍十分沉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部分贫困华侨农场的职工养老保险未能真正纳入地方统筹。一是有的 地方社保部门要农场补缴历年未缴基金数额较大,部分农场除用省的补助款补缴 外,仍欠几百万元的补缴费用。不少农场无法补缴这笔资金。二是有的地方要农 场承担较大比例的过渡性养老金,加重了这些贫困农场的负担。如清远市对所属 4个华侨农场制定的方案,80%的过渡性养老金要农场自筹解决。三是有些农 场的社保仍是自收自支,地方社保部门把省财政一次性下拨的补助款按3至5年 计划,摊分弥补农场每年的收支缺口,一旦省的补助款用完,这些华侨农场的养 老保险将重新陷入困境。四是多数农场参保标准较低,不少农场退休职工每月只 能拿到100多元的养老金,生活仍然较困难。 (三)部分地方尚未把扶持贫困华侨农场纳入当地扶贫工作计划,相当部分 归难侨的生活仍较贫困。部分地方政府仍然把改制后的华侨农场看作一个农业企 业,使部分贫困华侨农场未有享受到有关扶贫政策和资金的照顾,直接影响到农 场的经济发展。另方面,归难侨的收入偏低,清远市4个华侨农场2000年人 均收入才1271元,相当于当地农村人均收入的一半。部分华侨农场拖欠工资 和退休金的情况突出,如英红华侨农场拖欠在职人员工资达15个月,离退休人 员只能领取基础养老金和20%的过渡性养老金,另80%的过渡性养老金由于 农场经济困难而一直拖欠。 (四)部分华侨农场土地被侵占的问题仍较严重。我省多数华侨农场都存在 土地被周边农民侵占或边界存在纠纷的现象,一些华侨农场虽进行土地确权登记, 但由于协调、处理的力度不够,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继续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快华侨农场的改革与发展 华侨农场是集中安置归难侨的基地,推动华侨农场和归难侨尽快脱贫奔康, 是我省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维护社会安定局面的需要,也直接 关系到我国对外政治影响和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今年9月, 省政府批转了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加快华侨农场改革与发展意见,要求各级政 府和有关部门从讲政治和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重视华 侨农场的改革与发展,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力争使全省华侨农场在2003年 实现脱贫。 (一)进一步深化华侨农场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的管理机制。 通过改制,帮助华侨农场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一是解决部分历史遗留问题, 减轻其包袱;二是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措施”的原则,妥善解决原越南、 印尼等国归难侨的生活保障问题,其他人员则逐步推向社会;三是对改制后必要 的行政开办经费给予适当补贴。 (二)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市、县政府要切实理顺华侨农场财税关系,合理划分事权,建立科学规范的 分税制财政体制,对华侨农场实行转移支付制度。省级财政部门在对市、县实施 转移支付时,按全省统一规定,将华侨农场纳入所在市、县的计算范围。 (三)进一步完善华侨农场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对华侨农场职工养老保险纳入地方统筹的一次性补缴统筹金,由省和所在市 两级财政分担。如解决一次性补缴统筹金后仍不能续交保费的,可不参加地方社 会养老保险,而纳入最低社会保障范围,达到退休年龄的归难侨养老保险金由省 和所在市财政兜底。 对纳入养老保险统筹后每年的收支缺口,省从2002年至2005年每年 按各地实际的统筹水平给予适当补贴,由省财政和社保基金共同承担。从2006 年开始由社保统筹基金解决。省每年在养老保险调剂金中适当加大对华侨农场的 调剂额度。 (四)加大对华侨农场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省财政在“十五”期间每年继续安排扶持农场发展生产资金600万元,水 利建设补助资金500万元,老归侨事业费增加为50万元。 省发展计划部门从2002年起连续4年,每年在省级预算内基建投资计划 中安排500万元,补助华侨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改善华侨农场 投资环境和归难侨居住条件。 省交通、电信、电力、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等部门,要积极支持华 侨农场的发展,帮助华侨农场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 省外经贸、发展计划、劳动和社会保障、侨务以及各市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 场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其劳动力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2001年至2002年 计划推荐安置3200名以上的归难侨待业青年就业。 “十五”期间,继续调整安置2500名归难侨(含其子女)到城镇入户, 安置地区一律免收城市增容费。 各级政府及扶贫机构要把贫困华侨农场纳入扶贫攻坚计划,使贫困华侨农场 享受贫困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并给予倾斜照顾。 (五)深化华侨农场内部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农场领导班子要转变观念,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带领广大职工和归 难侨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深化内部改革,逐步改革和完善生产经营机制,积极 探索新的发展思路。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 经营方式,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外引内联,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和外 向型农业;结合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华侨农场经济发展。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世界杯投注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