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稳定,给你开了美阿沙坦钾片,有不舒服及时反馈。”8月19日上午8时许,在中国医师节这一天,在中山市东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病随访诊室”,公共卫生主管医师蔡雄开出了中山首张公卫医师处方。
这也是全省开出的首批公卫医师处方之一。去年广东启动赋予公卫医师处方权试点,包括中山、惠州、江门、肇庆在内,4个城市正积极探索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试点工作。
中山首批公卫医师可对18个病种开具处方
过去,在国内关于医师处方权的具体制度设计中,公共卫生类医师虽有“医师”的身份,其职能止步于“流调”“健康教育”,难以为传染病的高危人群进行医疗处置并开出处方。为推动医防融合改革,2024年以来,国家疾控局联合多部门推动公卫医师处方权试点,通过在黑龙江、广东等四个省份试点,允许考核合格的公卫医师对稳定期慢性病、传染病等开具处方,据此探索提升区域的防治结合服务能力。
如今,像蔡雄一样,能开具处方的公共卫生医师已非个例。在中山,首批已有20名公卫医师可以在糖尿病、高血压等18个病种范围内开具处方。全市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医疗机构可开具公卫医师处方。
“以这样的形式庆祝医师节,让我意想不到!”蔡雄感到荣幸又忐忑,历经大半年体系化培训及考核,一周前,他获得了对病情稳定、无合并症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复诊处方权。
“提前跟蔡医师预约复诊,我上班前就拿到了一个月的高血压药,不耽误事儿!”患高血压8年的姜丹丹拿着首张公卫医师处方,从看诊到拿药只用了10分钟。她坦言,过去得花上半天来挂号门诊医师,看诊取药。蔡雄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卫医师经常随访跟踪自己的高血压病情,即便很了解她,却无法为她开具处方。
“说实话,我们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节奏又快,有时候真觉得‘生病都没时间’。以前最愁的就是去医院开药,我们单位请假难,去医院光排队就得小半天,每次为了开一盒降压药,一整天都得打乱节奏。”姜丹丹说,往后,给自己日常随访、评估、指导、开药的都是蔡雄,就像有了一个对自己病情了如指掌的“家庭医生”。
防治融合,慢病患者尝到“头啖汤”
中山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李翠萍介绍,探索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试点,将首先利好慢病患者,为他们提供更便利的“随访—评估—指导—用药”的慢性病管理闭环服务。
“举个例子,中山市东区街道共有9000多名高血压患者、3000多名糖尿病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慢性病常规管理。过去,公卫医师做慢性病管理,更多是随访测血压、记血糖,无法给患者开医嘱、开药。即便出现了病情变化,他们也需要另外预约临床医生的门诊开药。病情稳定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为了开一张常规处方,得专门请假去门诊排队,来回大半天。”蔡雄说。
“现在有了处方权,我们能在随访时直接根据患者的监测数据在规范范围内开具常用药,相当于把‘防治’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了。这不是替代专科医生,而是在基层承担起健康守门人的责任。”蔡雄说。
“基层的慢病患者数量庞大,防病和管病同样重要。在实践中,公卫医师虽然可以给患者做生活方式方面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疾病随访,却无法给予更进一步的用药建议以及医嘱,公卫医师群体无法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预防医学也难以真正落地。”李翠萍坦言,在公共卫生医师中推行处方权工作,可以助力基层构建“防治康管教”一体化的防治服务模式,提升服务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推动“医”和“防”真融合、深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