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之滨,三江汇流。韩江、榕江、练江滔滔之水,在粤东大地勾勒出汕潮揭三市相依相生的地理脉络。
如同江流汇海般,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中医药界在金秋时节迎来一场深层融合。日前,三市84家医疗机构携手成立汕潮揭中医药发展联盟,以中医药为桥梁,搭建起区域协同发展的枢纽。
这不仅是医疗资源的简单叠加,更是粤东中医药发展从“点状分布”迈向“区域协同”的战略转折。在广东省加快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的背景下,在汕潮揭都市圈加快从同城化迈向一体化的步伐中,这片杏林沃土正孕育着令人期待的变革。
同根同源
架设区域医疗协同平台
汕潮揭三市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脉相融。这里拥有着全省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与集散地,青草巷、老药工等民间代代相传的中医药文化,以及融合潮汕饮食文化的药膳理念,让中医药服务充满生活气息与人文温度。
2023年,广东省五大都市圈规划出台,明晰了汕潮揭都市圈发展“路线图”。今年4月,随着汕潮揭都市圈第一次联席会议在汕头的召开,三市“同城化协同发展”迈入“一体化共建”阶段,共同发布三张政务服务事项清单。“三张清单”的首批落地项目之一,便是中医药联盟的成立。
8月23日,在汕潮揭三市卫生健康局的指导下,三家市中医医院联合发起成立“汕潮揭中医药发展联盟”,以“共建区域中医医疗高地、共享名医名科名药资源、共育新时代中医药人才”为宗旨,锚定在粤东乃至闽赣打造具有辐射力的中医药发展增长极的目标,开启了这场跨城“牵手”。
事实上,协同并非从零开始。早在联盟成立前,三市中医医院间已多有往来,三地专家时常联络会诊,开展学术交流。而此次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三市中医药界协作从“零星自发”走向“系统组织”。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在都市圈中扮演着主中心角色的汕头,展示出推动医疗卫生一体化、造福全域百姓福祉的迫切与决心。汕头市政府副市长李钊介绍,汕头市委、市政府将全力支持联盟建设,打造协同发展“强平台”,协同汕潮揭中医药界的专家、学者着力推动联盟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整体提升区域中医药服务水平,让优质中医药服务惠及三市万千百姓。
同心筑桥
描绘中医药发展新图景
“好消息!明天汕头市中医医院专家主任将到卫生院坐诊,有需要的村民可前来就诊。”在潮南区仙城镇卫生院,上级医院每周帮扶坐诊,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看三甲医院专家。这正是汕头市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协作的缩影。
如今,这样的协作不再局限于同城。汕潮揭三市中医药界,以同心与包容,织起了一张区域群众的健康守护网。记者梳理发现,“汕潮揭中医药发展联盟”的84家单位,除了公立中医医院,还有中医药学会、研究院、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以及康美药业、泰恩康、万年青等医药企业,展示的正是中医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新范式。
“中医药的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合。”联盟执行主席、汕头市中医医院院长陈超介绍,目前,一张务实的工作计划表也已列入日程。接下来,联盟将推动设立一个“名中医流动工作站”,将高年资专家资源下沉至乡镇;建立一条“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实现疑难重症三市无障碍转诊;打造一个“学术共享平台”,依托中医药传承研究院,实现成员单位间科研与教学资源共享、共同维护、同步更新;建设一套“标准化流程体系”,联合制定并推广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质控指标和院内制剂标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汕潮揭标准”;落地一批“潮药南药联合攻关项目”,让传统验方转化为现代制剂、走向世界。
更高层次的融合已在规划中。汕潮揭中医药发展联盟还展望了区域未来中医药发展蓝图:做强做优药材产业集群,建设潮汕GAP种植基地,推动“潮药”品牌化、标准化;加快建设区域中医药数据中心、远程医疗中心;打造“中医药+侨乡文化+滨海旅游”特色品牌;加快紧密型医联体、专科联盟组建进度;与高校共建中医药实验室,建立三市名中医工作室联动机制;系统整理潮汕医籍、验方、特色疗法并申报非遗保护,讲好“潮医潮药”故事。
三江奔流不息,如同三市中医药事业的迅猛发展势头。一幅杏林春满的图景,正徐徐展开。